当然,下面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,保持原意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,总字数变化不大:
---
1
这枚奖牌,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象征,吸引着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光。
没错,它就是代表无上荣耀与财富的——“诺贝尔奖”。
从2020年起,每位单项获奖者将获得高达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。这数字意味着什么呢?
折合成人民币,大约相当于736.8万元,这可是一笔许多人一辈子难以积攒的财富。
那么,问题来了。
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至今,已经有大约120年的历史。期间,奖金数额虽时有调整,但整体趋势却是不断上涨。
展开剩余90%这不禁让人疑惑:
诺贝尔本人究竟遗留了多少财富?
为何这笔奖金发放了一百多年,反而越来越丰厚?
2
要解开这些谜题,就必须从阿尔弗雷德·贝恩哈德·诺贝尔的人生经历入手。
或许,他的一生经历正是所有秘密的源头。
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,深深影响了诺贝尔少年时期的兴趣和志向。
当其他孩子还在树上捉鸟窝、下河抓鱼虾时,小诺贝尔已经成功引爆了他的第一个炸药。
这便是我们熟知的矽藻土炸药,后来被称为TNT炸药。
然而,诺贝尔并不满足于此,曾尝试研究水雷,却被母亲及时制止。
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,而水雷的危险性极高,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。
母亲并非强硬禁止,而是耐心引导他理解危险的边界,教他区分什么可以做,什么不该做。
更重要的是,她让他明白每一项发明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与责任。
这些点滴潜移默化的教导,最终也影响了诺贝尔奖的诞生和理念。
回顾诺贝尔一生,他从1857年制造煤气表起步,获得了第一项专利,此后共计拥有355项专利。
依靠这些发明,他不仅名利双收,更实现了财务自由。
但正如母亲所言,有些发明反而成了他的负担,使他晚年陷入了孤独与悲凉。
他原本发明炸药是为工业发展服务,却未料成为战争的利器。
人们称他“炸药之父”,这绝非褒义。
大众认为诺贝尔的发明加剧了战争的破坏与恐怖,给世界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。
当时社会对他的排斥如潮水般袭来,深深刺痛他的内心。
更令他震惊的是,哥哥路德维格去世时,人们误以为是他本人过世,竟有人开香槟庆祝,还怒斥他为“军火商”!
这些经历让诺贝尔陷入了深刻的反思:自己究竟错在哪里?发明的利弊如何平衡?该如何请求世人的原谅?
面对同行的嘲笑、公众的抵制以及军火商的诱惑,他一直在痛苦中挣扎……
也正是在那时,他决定将全部财富捐出。
“我要把枪炮及其附属品——所有助长战争的东西——送入地狱。”诺贝尔郑重承诺。
1885年,他在巴黎签署了那份改变世界的遗嘱。
那么,这份遗嘱到底涉及多少财富呢?
3
1896年,诺贝尔在争议声中辞世,律师对其遗产进行了评估。
最终估算出总额约为3100万瑞典克朗。
以当时的购买力计算,这相当于18亿欧元的巨额财富,堪称富甲一方。
自1901年起,该基金开始每年颁发物理、化学、生理或医学、文学、和平五个奖项。
1969年,瑞典银行增设了经济学奖,使诺贝尔奖涵盖六大领域,成为全球最高规格的荣誉。
然而,这一伟大决策也曾引发激烈争议。
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诺贝尔遗嘱内容时,许多人愈发认定诺贝尔不过是“无情的炸药之父”。
毕竟,全球各国科学院通常将奖项资金优先分配给本国公民,而诺贝尔却将机会开放给全世界,这引发了不少争议。
但从现代视角来看,诺贝尔充满了博爱之心,随着时间推移,即使瑞典民众对此也逐渐接受。
我们必须承认,诺贝尔设立的基金确实深刻改变了世界的学术和文化格局。
那么,拿到一次诺贝尔奖到底能获得多少奖金?
诺贝尔遗嘱中明确规定,奖金不得低于学院教授20年薪资总和。
换言之,一次获奖就相当于获得了20年的工资,这无疑让人羡慕不已。
“我希望那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,不被财富所扰,能专心钻研20年。”这便是诺贝尔最初的愿望。
因此,奖金数额从最初的15万瑞典克朗一路提升,直到2021年达到了1000万瑞典克朗。
可是,诺贝尔当初只留下3100万瑞典克朗,理论上根本无法支持如此长久的奖金发放。
即使将基金交给专业人士管理,这么庞大的资金也难以运作自如。
事实上,诺贝尔的遗嘱中有些规定并不合时宜,甚至给基金的运作带来了极大难题。
诺贝尔要求所有财产不能集中放置,以防被迅速耗尽。
他只拨出300万瑞典克朗作为“流动资金”用于颁奖,剩余2800万则投向收益稳定的投资,以确保资金持续增值。
利润中90%用于颁发奖金,剩余部分支付给瑞典皇家科学院作为报酬。
从表面看,诺贝尔的策略稳健且审慎,追求资金的安全与增长。
那么,问题出在哪儿?
所谓“成也遗嘱,败也遗嘱”,诺贝尔的投资限定在“安全证券”,本意是避免风险,但收益极其有限。
初期,管理团队将3100万瑞典克朗存入美国高收益银行,年收益率约4%,却始终赶不上20世纪初的通货膨胀。
而通胀与教授薪资挂钩,奖金开支水涨船高,最终难免资金枯竭。
正当基金陷入困境时,政府无奈施加了额外压力。
二十世纪的战争不断,一战和二战使欧洲财政吃紧,为维持民生,瑞典将税率提升至约10%。
诺贝尔基金因而缩水40%,奖金却不得不继续发放。
无奈之下,只能降低奖金至教授2~3年的薪水水平。
有人开玩笑说,“下次干脆发硬币得了”,但没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危急关头,诺贝尔基金会做出了决定性的调整,成功扭转了局面。
这段“逆袭”历程,至今仍令众多商界人士和普通百姓深思。
4
1953年,诺贝尔基金理事会迫于形势,召开会议决定修改诺贝尔遗嘱中的部分条款。
他们取消了必须投资于安全证券的限制,开始涉足股市、房地产等领域。
政府也为了基金持续运营,开通了“绿色通道”,免除所有税费。
当时,诺贝尔基金唯一目标是实现每年3.5%的收益。
对于熟悉投资的人来说,3.5%并不算难,但要持续保持一百多年,则是极为艰难的挑战。
于是基金会制定策略:50%资金投入股票证券,30%投资房地产,20%仍用于安全证券。
虽然比例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,但采用“广撒网、多捞鱼”的方法,诺贝尔基金迅速重获生机。
锦上添花的是,他们还接受其他组织的捐赠,捐款逐渐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习俗。
而诺贝尔基金的辉煌并未止步于此。
1987年,全球房地产市场再次上涨时,基金做出了惊人的决定:全部抛售房产。
有人质疑基金怕风险,认为应继续持有以图更大利润。
然而四年后房价暴跌,许多地产商破产,诺
发布于:天津市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